大家了解過在上個世紀50年代,缺糧少食的情況下我國為什麼毅然決然的必須要搞出原子彈嗎?妳知道我們那些科學家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研究出來原子彈,飛彈,氫彈等衛國之劍嗎?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當時的國際環境其實非常惡劣,可以說是群虎環伺,而當時的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在美國扔在日本的兩顆核武的威懾之下,瑟瑟發抖,可是只有我國沒有被紙老虎嚇到。
那個時候的國內環境因為常年的戰亂,大部分的國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可以說是百廢待興,連個像樣的工業都沒有,可是最終還是因為我們有那些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和堅守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在國際上有了話語權,而妳知道嗎?這些人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苦寒之地忍受了艱苦卓絕的條件,用最原始的辦法,付出了一輩子隱姓埋名的代價,讓現在的我們擁有了幸福的生活。
從今天開始隊長就和大家詳細的講述這些無名的英雄們還有那個鮮為人知的原子彈誕生地211基地。先點贊后觀看,留個好習慣。
原子城
眾所周知海拔3000米,基本是正常人的一個高原反應的臨界點,而位于現青海省西寧市的北部102公里處,是海北州海晏縣廣大的金銀灘草原,那里的海拔平均到了3500米以上,現在看來是整個青海最美的高海拔草原,但是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這里有數百名的偉大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以及千名那個時代稀缺的大學生,還有以萬計的工人和數不清的軍人冒著青海常年霜凍的天氣,和對生命產生威脅的高原反應來到了這片什麼都沒有的草原。
在之后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這些人將整個金銀灘建設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現在的我們開來之一座名副其實的原子城,可是在那個高度保密的年代,這里對內只有一個代號那就是「211」對外的名字是「國營211綜合機械廠」。
原子基地
而就是在這里1964年的時候,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并且成功試爆,而這些無名英雄僅僅只用了3年的時間,在1967年的時候,也是在這里成功地研制了我國的首顆氫彈并試爆成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211基地直接參與和見證了我們新中國的核工業從起步到邁向輝煌的每一步,在這里孕育出了「兩彈一星」以及「四個一切」的寶貴核工業精神。
現在的211基地地面部分已經不是軍事禁區了,而作為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化劍為犁」的核武器基地,211基地給這片美麗的草原回復的往日的風貌,并且成為一所教學育人的博物館,以一個全新的姿態繼續,見證中國的輝煌。
而在1960年的時候,北京航空學院里面的一間大教室中,有108名航空發動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畢業生正在等待命運的抉擇,看著單位的分配名單王菁珩可以說是躊躇滿志。
再次回憶211的往昔時,這位「211廠」的最后一任「廠長」還能回想起50多年前,自己被分配到這里時的心情,他說當時他所有的同學都非常的平和、寧靜、因為祖國需要我們去,我們就去,沒有任何不安,從沒有想過什麼條件的問題,再艱苦我們也認了。
當時對于核工業是什麼?年輕的王菁珩基本沒有什麼概念,而他在當時的北京第九研究所報道之后,就直接和所有人一起被送上了「前方」的基地,而那個傳說中的基地甚至還沒有建設起來,僅僅是在準備籌建工作,有的畢業生問「前方是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而當時的領導沒有多說什麼,直說在青海,是一個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
這樣的答案在咱們現在看來明顯是不夠的,但是王菁珩以及他的同學們卻沒有多問什麼,收拾了簡單的行裝,告別了家人,登上了長途列車去往那個「前方」。這個時候年輕的他們甚至不會想到自己即將參與的是怎樣一個偉大又無比艱難的工程。
那個時候的世界,發展核武器已經成為了所有大國的戰略重點,并且也是國際政治,外交還有軍事斗爭的主要工具,而新生的中國,被西方國家一再的叫囂,一言不合那幫外國人就想把原子彈扔在中國老百姓的頭上,這種核訛詐,甚至是核戰爭的陰影不斷的籠罩著年輕的中國上空。
核訛詐
1948年的6月,當時35歲的錢三強先生,帶著自己的物理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妻子毅然返回了中國,而他的目的就是用自己和妻子何澤慧共同發現的「鈾核三分裂以及四分裂」現象幫助中國的核工業奠定基礎。
甚至他還通過自己的私人的關系,向法國的一些友人購買了大量的書籍和儀器,因為他的友人曾經告訴他「中國要是想要反對核武器,首先得先擁有原子彈。」
而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讓中國的國際環境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們的高層研究決定,不管是為了本國的和平還是為了世界的和平,我們都要發展自己的原子能科學,并對核戰爭進一步的做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
我們用了5年的時間,不僅贏得了戰爭,還將我們的核工業負責機構搭建了起來,在1955年的11月,我國成立了對外宣稱的「第三機械工業部」這個「特殊」的部門主要負責原子能事業,這也是新中國最初的原子能機構,并且很快我們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在1957年的10月15日,中蘇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在這個協定中蘇聯承諾為中國培養原子能相關的科研人員,并且提供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中國打造自己的原子能研究基地,甚至還要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全套的技術圖紙,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211應運而生。
211基地是三機部和蘇聯的設計總局共同設計建造的,而整個基地的位置就選擇在了上面隊長說的金銀灘附近,而王菁珩和他的同學們最后的歸宿也是這個高度機密,安全性還有隱蔽性無可挑剔的211,這個211基地占地規模非常大,并且實際之處還留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并且水電、交通等條件都是當時國內頂級的,而211最初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核武器的轟爆實驗。
金銀灘實際上離青海省的西寧市不遠,交通也算是發達,水草也算豐美,但是這個地方地廣人稀,人跡罕至,建設之初所有的人員遭受了巨大的困難,很多的科研人員甚至除了面臨高原反應之外,還要和饑餓以及寒冷做斗爭,在建設之初沒有挺過去的人大有人在。
而這個金銀灘至此也從中國的地圖神秘消失了。
211基地
王菁珩和他的同學們千里西行到達還在建設中的211基地報道,被廠門口掛著的「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給整的一頭霧水,在搞明白之后,他們和其他人一樣進入了賬篷居住,對于西北沒有概念的他們,首先面對的就是高原反應還有寒冷的雙重考驗,而那個時候一個上萬人的大遷徙正在進行中。
那個時候的211基地已經被列為軍事禁區了,金銀灘上所有世代居住的牧民全部被遷徙到了別的地方,1958年10月20號開始將近兩萬人的遷徙之路走得十分波折,在祁連山脈遭遇了暴風雪,賬篷不夠,幾家人擠一個,十幾萬頭牲畜跟在后面,後來艱難行進了26天到達目的地之后,這些牧民的牲畜百不存一,心疼啊,可是為了祖國的需要,再心疼也認了。
而看到這些的王菁珩認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些質樸的牧民為了211基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犧牲,是這些人把最好的草原讓了除出來,而我們最不應該就是忘記他們,在這場大遷徙結束之后,211的整體基建終于開始了。
第一批到達這里的永遠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們2000名的戰士們,帶著1200名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還有6400名的支邊青年到達了這里,在這片高原上為這個偉大的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211基地建設之初,「蘇聯老大哥」卻是給了很多的幫助,1958年的7月,蘇聯的三名專家,確實幫助了中國的核武器研完成了初步的規劃,也是在這次培訓中朱光亞等科學家整理出了一套關于原子彈的理論資料,而當時年輕的王菁珩認為,也是這次講課為我們國家的原子彈研制的初期指明了方向。
可是沒有多久,211基地也就有了一個雛形,中蘇之間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了,1956年的6月20,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不僅拒絕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還有技術資料,還將已經進駐中國研究所的223名蘇聯專家全部撤回,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高層沒有氣餒,自己動手風衣總是,大不了從頭再來,就算是和抗戰一樣打上八年又如何?
211工廠
而這個時候二機部的領導,將蘇聯撕毀協議的時間「596」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項目的代號,這個代號的意義就是激勵我們的科學家一定要搞出我們自己的「爭氣彈」而我們的國家也給出了大力的支持,不僅從全國緊急抽調了各行各業的人才集結在這個金銀灘,還將最優質的物資集中供應,雖然這個任務注定艱辛,這些人的命運也走向了不同的軌跡,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全部拋灑在這片高原之上,但是晚年的他們沒有人后悔,都為參與這樣偉大的工程而感到無比自豪。
好了今天的講述,先到這里了,在接下來的視訊中隊長會和大家繼續分享,211基地的故事,讓我們為這些偉大的「無名」英雄們先致以崇高的敬意,給他們大大的點個贊,當然也歡迎大家的評論和彈幕。
世界很美好,感謝有妳們,點贊加關注下次不迷路,咱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