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丨香道丨詩詞丨文學丨人文丨養生
那些古畫中的微笑說起畫中的笑,不少人首先會想 起的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有人說,她的笑中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蒙娜麗莎嘴角那神秘又復雜的弧度,總是引得人們爭先恐后地探究。
一個簡簡單單的笑,能夠傳遞的情緒卻是非常多樣的。
其實,我們中國古代的畫家也常常用笑來表現人物不同的內心世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放大古畫,看看不同的笑中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巧笑倩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是《詩經》里對美人神態的描繪,也符合古人對美人的想象。
在大部分美人圖中,畫中人的嘴邊都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
含蓄優雅、內斂端方,正是對「巧笑倩兮」的生動演繹。
就如這幅《美人折桂圖》,美人捻起一小段桂花枝葉于鼻尖輕嗅,笑容恬靜從容,淡淡的愉悅在心間流淌。從儀態到神情,都是標準的東方美人。
清 美人折桂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美人圖這一類題材,放到今天來說,就像是「美女寫真」。
畫什麼妝容、擺什麼姿勢、用什麼道具,都有一套相對標準化的流程。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美人們的微笑也多少有些公式化,弧度大多在20度到30度之間,須得淺淺露出一些笑意,但又不能笑得太過開懷。
清 雍正十二美人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明清時興的「美人圖萬能姿勢」,和如今流行的「超出片拍照pose」,好像也沒什麼兩樣。
左:清 冷枚 美人圖 (局部)大英博物館藏右:明 唐寅 美人春思圖(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看來「頭痛臉痛脖子痛」的拍照大法乃是一種文化傳承。
五代 周文矩 修竹美人圖(局部) 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藏風靡一時的「捂嘴笑拍照」也是五代美人玩剩下的小套路。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與優雅的微笑相襯的,當然還有花花草草,再加上一點恰到好處的「露膚度」,美人氛圍感瞬間拿捏。
開懷大笑不同于美人圖中含蓄優雅的笑容,這幅《虎溪三笑圖》中的三名男子笑得十分開懷。
這幅瀟灑恣意的模樣,讓人不禁想到李太白曾寫下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虎溪三笑」本是一個佛門傳說。相傳,東晉時期有位慧遠高僧,住在廬山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決心,他立誓「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然而,一次陶淵明和陸修靜到訪東林寺,三人頗為投契,到了晚上,慧遠送客出門,三人一面走一面交談,不知不覺竟過了虎溪橋,于是三人相視大笑。
難得逢知己,破壞了規矩也不過一笑置之。
明 張路 拾得笑月圖(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拾得是唐朝的和尚,他的老師豐干禪師走在赤城的道路上,聽到被遺棄小嬰兒的哭聲,便將他拾得教養,因此名叫「拾得」。
在以他為主角的畫作中,拾得總是不修邊幅、袒胸露腹的模樣,面部表情怡然自得,瀟灑隨性,狂放不羈的高僧形象躍然紙上。
拾得還有一好友寒山,兩人總是形影不離、相聚談笑風生。
明 尤求 寒山拾得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 羅聘 寒山拾得圖(局部)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元 因陀羅 寒山拾得圖(局部)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社交面具笑在社交場合中,「笑容」未必全部來自內心的喜悅,多半是為了展示友善和禮貌的態度。
溜達的路上,偶遇熟人,甭管三七二十一,先笑一個,活躍一下氣氛。
明 李士達 三駝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聚會之時,笑容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社交貨幣。
與人交談,需面帶笑意。
清 姚文翰 摹宋人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朋友說話,要側耳傾聽,一面笑,一面點頭,以表贊同。
清 姚文翰 摹宋人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最到位的,是一邊笑一邊捋胡子,這應該是社交中的最高禮儀了吧?
清 姚文翰 摹宋人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即便面對的是一群孩童,也逃不過假笑營業的命。
貨郎推著車,賣力地吆喝,用盡十八般武藝討好小顧客們。
北宋 蘇漢臣 貨郎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調皮的蜜汁笑容李公麟也曾畫過一副《拾得寒山圖》,兩人一前一后站著,臉上的笑容耐人尋味。
北宋 李公麟 寒山拾得圖(局部)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這眼神,這微笑,不能說是毫不相干,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明朝時,有一叫做申時行的書生,因常常困倦而數月荒廢手稿的整理,于是撰文驅逐「倦鬼」,卻在瞌睡之間看到了倦鬼怒氣沖沖地前來辯答,便把此事寫成了《祛倦鬼文》。
清代畫家黃應諶根據《祛倦鬼文》畫下了《祛倦鬼文山水圖》。
清 黃應諶 祛倦鬼文山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倦鬼的裝束同人一般,面貌也無猙獰或變形,只是神情奇異,翻著白眼做著鬼臉,并掛上教科書般的「招牌反派笑」,稱不上多嚇人,只是顯得非常調皮。
畢竟只是一只倦鬼,不以索命為己任,倒喜歡惡作劇捉弄人。
清 黃應諶 祛倦鬼文山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看了這麼多古畫里的笑,各式各樣的笑容,哪一個讓你印象最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