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間,電視劇《大盛魁》的第3集和第4集在多家衛視平台播出。我在對這部電視劇開局兩集的劇評文章當中認為,這部電視劇敢于在歷史大背景之下進行小人物敘事,反過來,小人物又影響大歷史,大歷史作用于小人物,因此,開局是非常不錯的劇作內容。不過,經過4集劇情之后,我需要修訂一下個人對于這部電視劇的評價。
綜合來講,我認為,這部電視劇出現了非常不應該的「錯誤」,在劇作角色塑造的時候,出現了全員「惡人」的局面,這批晉商,缺乏敦厚精神,很多橋段,實際上更像是對于晉商的戲說與諷刺。
先說一些他山之石。和《大盛魁》的創業模式相似的電視劇,還有《闖關東》和《走西口》等電視劇作品,最近兩年的,可以添加上《運河風流》等作品。這三部作品,我們細細觀看,會發現一個共性的特征,那便是,對于主角身上的「文化屬性」的探討。也正是這些文化屬性,讓他們創業成功。《走西口》當中,晉商儒雅,這種氣度,尤為值得注意。
其實,這些他山之石的作品,都是以文化精神的方式去回答一個本真的問題,這些人,為什麼可以創業成功。反觀這次正在很多衛視播出的電視劇《大盛魁》,唯獨缺少的,便是這種文化屬性感。在這部電視劇的角色身上,是看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的。
《大盛魁》已經播出的前4集劇情當中,出現了近乎全員惡人的狀態。男主角痞里痞氣,好幾十歲的人了,一事無成,仿佛有些小聰明,但這些小聰明到底哪里來的,說不清楚——他怎麼知道用民夫運糧比用兵卒運糧便宜的?
包括且不限于男主角對女主耍流氓,這些角色塑造方式,當然是鮮活立體的。但是,這種立體需要基于角色有正面性格的前提之下。《大盛魁》開局的前4集,并未賦予男主角太多正面性格,他更像是莽撞漢,喜歡用痞子方式嚷嚷事情罷了。這樣的角色,真的可以成就晉商傳奇嗎?
喬振宇飾演的另一位男主角,在第3集和第4集當中出現。這就是一個江湖騙子啊,盜取了駱駝隊的財物罷了。對于這樣的角色,真的可以成就晉商的一個商業帝國嗎?靠著騙術成就出來的商業帝國,算是真的光明磊落嗎?
吳連生老師帶來的史大學角色,演得是真好。但是,這個角色也是典型的投機小商販的意思,見利忘義,不顧及大家的生死,更是在長官面前像一條哈巴狗,在民夫面前,又裝出耀武揚威的樣子來。話說,這種角色,是真正的商業精明嗎?編劇是不是對于商業精明有什麼誤解呢?
劉奕君老師帶來的孫文舉,更是小家子氣非常,明明家大業大,卻偏偏心眼子很小,更是一心想著在皇商當中實現商家和皇家的各種勾結。這樣的角色,是缺乏基本的中國傳統道德底線的。
目前《大盛魁》的開局4集當中,缺乏有中國傳統道德精神的角色。這種全員「惡人」的模式,造成這部電視劇的開局,不像是為晉商著書立說,更像是對于古代晉商的一次辛辣嘲諷——比如說,史大學為了自己能夠多賺幾兩銀子,竟然故意給大家喝粥,不讓大家吃飽。這樣的晉商,還談什麼精神呢?
《大盛魁》在第3集和第4集的劇情當中,遇到了很多關鍵性的、見人性的問題。尤其是在進入沙漠之后,大家遇到吃不上飯的問題之后,史大學這樣的晉商并未呈現出自己關鍵時刻的人性閃光點。我不認為這是成功的故事創作。相反,我認為,這是編劇創作上的失敗,是編劇對于中國傳統道德的無法掌握。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闖關東》,還是《走西口》,乃至于近期的《運河風流》,看似講的是創業故事,實際上講的都是人性故事,是人性在艱難面前的正確選擇,這些主角們,都有著自己傳統道德的精氣神。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精氣神加持傍身,他們才能夠取得成功。
《大盛魁》把自己的角色們塑造成了沒有精氣神、沒有仁義信仰的「家伙們」,讓這些「家伙們」代表「大盛魁」或者晉商精神,似乎不是歌詠,而是戲說與諷刺。(文/馬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