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時尚
生活小妙招
植物
萌寵樂園
歷史趣聞
育兒分享
心靈語錄
奇聞趣事
老照片
影視新聞
熱點新聞
娛樂明星
體育競技
健康養生
美食菜譜
装修
綜合推薦
酷車
历史故事
明星
生活常識
創業職場
情感百態
大马新闻
搞笑貼圖
歌曲明星
健身達人
星座课堂
國畫
軍事
科技遊戲
動物社
生肖解析
旅行風光
趣味測試
歐洲王室
養魚
佛緣佛語
動漫影音
老年生活
设计
全部
    
他40年為中國捐款4億:我沒有中國血,但我就是中國人
2023/01/16

今天講一位傳奇富商的故事,主人公名叫熊德龍,一個響亮又文雅的名號。

他不光有個好名字,還是熊氏集團總裁、國際日報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名下光是企業就上百家,產業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最讓他自豪的,是中國父母的養子,是他「客家人」的身份。

前段時間佩洛西竄訪台灣,熊德龍聯合海外華僑強烈譴責,并在自家報紙上大罵其無恥。

這位現年七十多歲的老人依然「憤青」,有人膽敢欺負他的「養父母」,每次他都沖在最前面。

他本人沒有半點中華血統,只是從小會講中國話,從小就懂中國人的溫良。

這段緣分得從70多年前講起,一對廣東客家夫婦收養了一名可憐的棄嬰……

01

熊德龍生于1947年,生母是一個印尼女人,生父則是一名外籍男子。

不幸的是,幾個月大時他便被棄養。

幸運的是,一對來自廣東的夫妻將他收養,一生命運也就此改變。

「我的父母親是來自廣東梅州的客家人,他們刻苦耐勞、樸實善良,對我影響至深。」

這是熊德龍對熊如淡、黃鳳嬌夫婦的介紹和評價。

熊氏夫婦在民國時代下了南洋來到印尼雅加達,靠做一點小買賣維持生計。

在那個戰亂年代,夫妻倆雖不富裕,但生活也還過得下去,自保是問題不大。

只是他們收養了好幾個孩子,熊德龍是家里老小,在他前面還有好幾個姐姐。

單是養育,這份恩情已經比天大,難得的是,熊氏夫婦將孩子們視若己出、諄諄教導。

熊德龍自有清晰記憶以來便從未缺愛,他最寶貴的童年回憶是母親把自己攬入懷中,唱著客家山歌;父親則教他背誦《增廣賢文》,告訴他如何做一個脊背挺直的中國人。

所以,長著一副異域面孔的熊德龍自小就會講客家話、說漢語,即便被小朋友取笑是被撿來的,他也堅信自己是中國人。

此外,熊氏夫婦更懂身教。雖身在海外,他們沒有忘本,一言一行都踐行著客家人歷代傳承下來的優良質量。

有一年臨近年關,家里拿不出錢寄回梅州老家,熊母翻出僅有的一只手鐲拿去典當。

母親告誡幾個孩子說:「再苦再窮,也不能忘祖忘本!」

多年后熊德龍說,自己16歲時早早出來工作,就是想象父母一樣承擔家庭責任,讓家人過上好生活。

只是沒人能想到,一個獨善其身的小理想,最后變得兼善天下般宏大。

02

16歲那年,熊德龍進到一家海綿廠打工。

很快他發現,做實業利潤真高,便宜的原材料一加工價格翻倍。

于是他更加努力工作,用心觀察海綿廠的每一項工作流程。

沒兩年,他拿著自己的積蓄和父母的「投資」,開辦了一個小加工作坊。

就這樣,不足20歲的熊德龍靠著辦海綿廠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此后他辛苦打拼十幾年,涉足各個行業,迅速崛起于印尼工商界。

有了能力,熊德龍想起了自己從未去過的「故鄉」,那是父母口中的根。

1978年,熊德龍輾轉香港、澳門,費盡周折第一次回到廣東梅州尋根,見到了自己的祖母。

臨走時,他還去了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雁上村,因為那是父母經常提到的英雄。

回到印尼不久,熊德龍把年邁的父母帶回老家,因為中國人要落葉歸根。

也是那個時候,他認識到家鄉還很落后,需要他的幫助。

一開始是公益性援助,後來是投資建廠,第一家也是海綿廠。

那個年代,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回到國內投資,東南沿海發展勢頭迅猛,但熊德龍把很多錢帶去了幾乎得不到回報的西北、西南,給資金、買設備。

他說,做商人,錦上添花不難,難的是雪中送炭。

在經濟發展靠基礎設施的上個世紀,一聽說需要修橋鋪路,熊德龍從來都是積極參與。

梅州市內有六座有名的大橋:感恩母親的賢母橋,報答恩人邱發明的發明橋,紀念養父的如淡長廊,還有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熊德龍大橋。皆是他出資建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熊德龍先后捐資輸送幾千名干部去發達國家參觀學習。

現在國內條件好了,不需要修橋鋪路了,他就把錢捐到教育、醫療、文化發展上去,梅州本地人都知道熊德龍這個名字。

這些年來,熊德龍捐贈的資金高達數億,學校、醫院、博物館,不計其數。

還有最近的,疫情爆發之初,熊德龍第一時間從印尼采購價值數百萬的防護用品送到國內。

令人驚訝的是,熊德龍曾做過中國八個省的政府經濟顧問,是22個城市的榮譽市民。

03

1995年10月1日,熊德龍在美國洛杉磯干了一件非常拉風的事。

國慶節當天,他牽頭在一處廣場升起中國國旗,現場有上萬名華人華僑、留學生觀看。

隨后,他直接租下兩架飛機,拉著一張巨大的橫幅在城市上空環繞,橫幅上赫然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只是那時社交媒體不發達,國內沒有多少人知道。

其實早在30年前,熊德龍就把目光投向了中華文化輸出。

在把生意做到美國后,熊德龍發現國外很多媒體一直在刻意抹黑中國,新聞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作為愛國華人,這哪能忍?

1993年,熊德龍直接斥巨資收購讓他賠了數千萬美金的《國際日報》。

然而涉足報業不只是為中國爭得一個發言權。

熊德龍在采訪中講過:「以前辦報是以商養報,賠了3000多萬美元。這幾年來,辦報有贏利了,主要是中國繁榮富強,發行量增大,廣告自然也就上去了。報紙辦好了,提升了地位,方便了經貿,帶動了企業發展,還宣傳了中國,又為人們提供了精神食糧。我們用報紙和企業掙來的錢,再回報社會。」

現實中,他也一直如此踐行,通過文化輸出為發展做貢獻。

這些年來,《國際日報》不斷與美國媒體合作發行專門報道中國的英文專版,還相繼開設多個專欄,還有國內三十多個省、市的專版,遍及祖國大江南北。

其實就連很多城市的本地人都不知道,一直有一個熊德龍投資的報紙在為自己的家鄉發聲。

但熊德龍說:「海外華文媒體是一座橋梁,肩負著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任務。」

04

為家鄉奔波了大半生,熊德龍終于覺得自己對得起養父養母,對得起客家人。

他以自己會講客家話,以子女會講客家話、會唱客家民歌為傲。

他還希望子孫后代能代代相傳,不要忘記根在中國,在梅州。

有人說,這個故事的傳奇之處在于,一名棄嬰成了億萬富豪。

也有人說,在于他知恩圖報,功成名就后對家鄉的無私援助。

但益美君覺得,這更在于一名生在異國他鄉的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在于念念不忘母親吟唱的民歌,在于從小刻在骨子里的一句句《增廣賢文》。

有時候我們習慣了這片土地的哺育,容易忘記這片土地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這幾十年里,生活在變好,世界在了解中國,很多人卻忘了根在哪。

講完這個故事,莫名想起《覺醒年代》名場面,辜鴻銘講中國人的精神:

「我們中國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點。但是我們中國人身上也有其他民族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是人類智慧的力量。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生活在一種心靈的生活里。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生活,是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情感,是心靈的激情,是人類之愛。」

正如熊德龍所言:「我沒有一滴中國人的血,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愛著我的中國。」

「拿就拿了,你敢報警不成」小姑子明偷嫂子鑽戒,隔天傻了
2023/12/01
「婚房主臥讓小姑子睡」新娘:抱歉,第一天就得讓您見識一下我的厲害
2023/12/01
拍《京城四少》爆紅!剛準備結婚「卻在旅途發出意外」 才28歲就和男友「殞命大海之中」人生無常
2023/12/01
16個「入門級」居家晨練瑜伽動作,每天半小時,越練越美麗!
2023/12/01
「女兒,你失婚半年,一直住你弟家不合適」「搞笑,這房我買的」
2023/12/01
父母去世我將妹妹養大!她出嫁當天「我給10萬陪嫁」她卻「把錢砸我臉上」我崩潰落跑
2023/12/01
婚禮當天!婆婆霸氣給一張提款卡「當作聘金」 新娘受寵若驚「一刷戶頭」嚇呆了
2023/12/01
跟男友甜蜜旅行完立馬被甩!她心碎狠罵渣男 幾個月後「男友無法再愛真相」曝光網淚崩:拜託告訴她!
2023/12/01
女兒遠嫁6年沒回家,給母親寄條褲子,母親打開後找上門要求失婚
2023/12/01
用這紙寫小楷,好寫好看又精致!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