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報》最新公布的2022年移居國外工作者調查報告中顯示,中國的排名從去年第十九位升至第七位。
這項調查采訪了四個大洲的移居者,64%的人表示來到中國后,他們非常喜歡中國。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移居中國,蘭州的大街上不時擦肩而過的「金髮碧眼高鼻梁」也不再讓蘭州人感到新奇。
在蘭州生活的外國人有留學生、有商人、有自由職業者。
他們或為了求學、或為了事業、或者只是愛上了這里雄偉的黃河和美麗的姑娘。
讓他們在這里停留的理由各自不一,但他們都在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黃頭髮、藍眼睛、大鼻子」·····簡單的特征描述便勾勒出了中國人眼中的「老外。
曾經走在街上偶遇「老外」,大家都要小聲議論「圍觀」上半天。
雖然這種無聲的關注不甚禮貌,但蘭州人對于外國人的好奇心遠不止于此。
「外國人的眼睛藍藍的真好看!」
「妳看他們的鼻子就像雕刻的一樣多挺!」
「外國女孩身材就是好啊!」
諸如此類的贊嘆聲幾乎是每次蘭州人見到「老外」時的第一反應。
雖然眼神止不住的在這些外國人身上「掃描」,但這些贊美之詞卻是由衷的。
蘭州人似乎就是這樣沒有「見過世面」,所以每次見到外國人時都會覺得新奇。
尤其遇到黑種人時,大家對于和自己膚色相差甚遠的外國人尤其顯得好奇。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街上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大家對于外國人的好奇心也趨于平淡,從曾經的「默默圍觀」到現在的相視一笑。
蘭州人對于外國人態度的變化,意味著蘭州的「老外」早已不再「稀罕」了。
在蘭居住的美籍華人付強和夫人王牧音,成為第一對在蘭州領到「外國人永久居住證」的外國人。
作為首個在甘肅省拿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付強夫婦也是自2004年國家實行外國人「綠卡」政策以來,我省首批申請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
據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2021年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在蘭州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已有1174人,其中外籍教師和專家學者有161人。
而這一數據并不包含來蘭旅游探親的暫居外國人。
雖然這對于擁有著300多萬人口的蘭州來說,比例遠遠不及0.01%。
但對于曾經在大街上的「偶遇」而言,在蘭州碰到外國人的機率已大大提高。
互通共融、開放接納是這座城市賦予在這里生活的外國人的態度和空間。
目在蘭州生活的外國人主要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外教、第二類是合資企業的代表、第三類是生意人、第四類是留學生。
外國人已從各方面融入到了蘭州人的生活中。
城市的發展和開放,在吸引了更多外國人來到這里的同時,也讓更多的蘭州人真正的接納他們。
外教早已在蘭州司空見慣,擁有一位外國上司、找一個「洋媳婦」「洋女婿」也不再是新鮮事。
偶爾與地道的「西北漢子」攀談,他們也會牛氣的告訴妳: 「我的哥們是‘老外’!」
已經工作的曾輝自豪的說起自己和「老外哥們」的趣事。
上大學時,一次他和同學結伴去白塔山游玩,在山頂遇到了一對同樣結伴而行的外國人。
他倆在一起竊竊私語了好久,一直在討論要不要主動上去打個招呼,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練練自己的口語。
但是第一次和外國人用英語對話的心理障礙,讓他倆始終沒有主動上前。
就在他倆猶猶豫豫的時候,那一對外國人首先向他們走了過來。
眼看外國人越離越近,平時的什麼語法啊單詞啊都全然記不起來了。
出于禮貌他們只知道機械性的說了聲「hello」。
說出這聲「hello」后,兩人都在為第一次英語對話開場白如此失敗而沮喪時。
沒想到其中一位外國人卻字正腔圓的說了聲「妳好!」
這聲「妳好」讓他倆頓時放松了許多,原來他們也會說中文!
于是放棄了英語對話的念頭,他們用中文攀談了起來。
從各自的國家到來到蘭州的原因,他們無所不談。
聊到興起時,他們才告訴曾輝主動過來打招呼的原因。
一是想了解下蘭州的歷史,二是想順便練練自己的中國話。
「原來和自己的想法一樣!」曾輝和同學頓時笑了起來。
就是這「共同的想法」讓他們彼此間的距離頓時近了。
四個年輕人沒有國籍的劃分、沒有人種的區別。
只有一起坐在山頂喝著蓋碗聊著天,俯瞰黃河的閑情逸致。
就是這一次的相談甚歡,讓曾輝和他們成了好「哥們」。
在曾輝的介紹下,他的「外國哥們」對蘭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們在第二年雙雙來到蘭州留學,并最終在這里生活了下來。
雖然距離第一次的相識已經過去四五年,但周末經常的聚會讓他們的友情毫無國界的障礙。
每每說起「我哥們是‘老外’」,曾輝都得意的笑著,仿佛這原本就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黃頭髮、藍眼睛、大鼻子、皮膚白、身材好、熱情、勇敢」······
是我們對外國人的描述,而在蘭州生活的外國人也有著對蘭州的認識和了解。
「蘭州在我的心目中是黃色的。」
在蘭州擔任英語學校外教的英國籍小伙凱伊說到。
「因為這里居住著黃色的人種,兩邊的山是黃色的,黃河的水是黃色的,連天也是暗黃色的。」
這是他對「黃色的蘭州」的解讀,言語中充滿了真誠。
凱伊來到蘭州已經快五年,他自信的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地道的「老蘭州」了。
「我喜歡這里的人和生活,他們熱情讓我并沒有感到身在異國的孤獨。」
對于在這里的生活,凱伊看上去似乎非常滿意。
像每個蘭州人一樣,凱伊的早餐不再是西方人喜歡的面包牛奶。
而是一碗熱騰騰的「牛大」,偶爾路過烤羊肉攤凱伊就會吃到飽。
周末喜歡穿行在木塔巷、大眾巷尋找蘭州小吃,或是和三兩朋友坐在黃河邊「刮碗子」、打雙扣。
他的生活習慣已經完全適應了蘭州的節奏,對于凱伊來說,蘭州就是他的樂園。
所以對凱伊來說,「黃色的山」「黃色的河」「黃色的天」并沒有什麼不好,反而都是他對這座城市給予的感情色彩。
「來到蘭州,我學會了‘斤斤計較’。」凱伊告說道。
相比起去超市購物,他更加喜歡去蘭州的菜市場買東西。
菜市場人多,還可以和商販討價還價,在凱伊看來連砍價都是個很有趣的與人交流的過程。
「但砍價也是很有學問的,剛開始我不好意思開口讓賣家便宜點,後來我發現,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我可以和商販更多的進行交流,這對我來說是好的。」
這對于在蘭州朋友不多的凱伊來說,能去菜市場買菜砍價,也是拉近和這座城市人民距離的一個重要途徑。
現在菜市場的商販們逐漸認識了這位「藍眼睛大鼻子」的外國小伙,大家也早已對他的「討價還價」司空見慣。
有時明明可以給凱伊算便宜些,大家也都忍不住多跟他來幾個「回合」,多跟這位可愛的英國小伙打打交道。
「在這里,我學會了中國人的含蓄,但同時也學會了蘭州人的豪爽。」
用含蓄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學生,再用豪爽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朋友。
對這個來自英國的年輕人來說,他早已融入了這座城市。
「而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找個蘭州的‘莎莎’作我的女朋友。」
說起對蘭州美女的興趣來,這「老外」可真是一點都不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