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籃球世界盃已經打完,美國隊這邊沒有拿到應有的成績,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為何美國隊沒有拿到獎牌,一方面是因為在面對歐洲球隊時,是真的適應不了那種對抗和打法,雙方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則是陣容問題,科爾在選人的時候,還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我們且不說凱斯勒、波蒂斯這些球員,他們本身就是拼圖,基本上是拿來湊人數的。不過還有一些球員,他們是無法融入科爾的體系。5+3+2+27.3%,世界盃一次次露餡,科爾用人失敗,杜蘭特成了維金斯。
美國隊主力球員中,有兩位球員表現很掙扎,第一位是布倫森。布倫森是首發球員,和愛德華茲搭檔出場。布倫森在NBA很好用,主要是因為隊內只有一位這樣的角色,其余位置都是圍繞著布倫森展開。到了科爾的世界盃體系中,布倫森不說打得有多差,但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布倫森有時候很難受,場上有點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段時間內,科爾寧愿使用里夫斯,也不愿意用布倫森。主要是布倫森在場的時候,進攻端發揮不出來,防守端更是軟肋。
至于另外一位球員,自然就是英格拉姆了,英格拉姆比布倫森還要拉。一開始英格拉姆是首發,最后科爾忍不住了,把英格拉姆下放到了替補。英格拉姆今年比賽出戰了6場比賽,場均有16.2分鐘的時間,可以拿到5.7分3籃板2.7助攻,投籃命中率為48.4%,三分命中率為27.3%,罰球命中率為50%。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在鵜鶘22-23賽季的比賽。英格拉姆場均出戰34.2分鐘,可以拿到24.7分5.8助攻5.5籃板,投籃命中率為48.4%,三分命中率為39%,罰球命中率為88.2%。盡管上場時間不一樣,但兩者相比,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為何英格拉姆一次次在世界盃中露餡,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世界盃的打法不適合英格拉姆。世界盃是另外一種規則體系,本身就鼓勵對抗。英格拉姆在比賽中很難適應,打習慣了那種比較松的防守環境,來到世界盃比賽中,就有點難受了。第二,科爾用人失敗。英格拉姆俗稱小杜蘭特,結果把英格拉姆當維金斯來使用。想要最大化英格拉姆的價值,就要給他球權。結果首發中有愛德華茲和布倫森存在,英格拉姆的定位就是干臟活累活的大前鋒,和維金斯在勇士的角色差不多。沒有球在手的英格拉姆,自然就很別扭,而且英格拉姆又沒有維金斯的防守能力。
無論怎麼說,這也給科爾提了一個醒,明年在選人的時候,可千萬不能再整這樣的陣容,一定要搭配合理。當然了,明年奧運會陣容肯定會很豪華,這是過去幾屆奧運會證明了的事情。對于英格拉姆而言,他這邊也需要調整,不過回了NBA之后,英格拉姆又是一位好漢,下賽季數據也不會差,打出之前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