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凱特王妃產后迅速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時候,許多人不禁驚呼:
「外國人難道都不坐月子嗎?」
其實,各國對產后恢復的理念不同造就不同了護理觀念。
白人似乎是不怎麼坐月子,而黑人相對而言對產后忌諱的事情也不多。
但是亞洲人不管是黃色人種還是棕色人種,坐月子都是比較嚴格的。
我國從宋朝開始,就有坐月子的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月子里落下的病,不好養。
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婆婆」都會言傳身教地告訴他們的兒女。
生完小孩要「坐月子」,至少四十天以上不能洗澡、洗頭髮、碰冷水、吃生冷食物。
更不能外出吹風受涼,不然會給身體留下后遺癥。
一位36歲的職業女性,不無感慨地說,她當年就是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生完小孩十年了,至今那碰過冷水的食指一到雨季仍隱隱作痛。
一位小孩才半歲的新媽媽,比較新潮,生小孩一星期后就開始洗澡了。
覺得老人的勸告只是過去醫學不發達時候的「經驗之談」,如今哪用聽那麼多條條框框?
況且,過去洗澡是盆浴,可能帶來生殖器官的感染。
所以那會說一個多月不洗澡也是有其原因的。
但而今改為淋浴,就不用擔心洗澡帶來的疾病。
反而是不洗澡可能為細菌留下良好的生存環境。
再說,不吃生冷食物的老理兒也不對。
比如水果可以補充人體所缺的大量維生素。
如果不吃水果,可能會讓自身缺乏營養,而延緩恢復身體的時間。
我國的鄰居越南,對于坐月子也是很有講究的。
按照越南坐月子的傳統,新媽媽必須一直坐在床上,而且床下面得有火爐。
即使夏天也是如此,而且還不能待在空調房間。
此外,坐月子主要還是需要注意飲食。
比如要多吃催奶的食物,不要喝蔬菜湯,不要吃生冷的東西,不能常洗澡等等。
但是,現在越南的新媽媽也不再有這麼多講究了。
甚至認為以前對于坐月子的規定是不合理的。
夏天生火爐已經很少見了,因為新媽媽還害怕火爐帶來的煤氣中毒。
由于怕熱,新媽媽待在空調房中休息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現在許多越南的年輕媽媽認為,自己是新潮女性。
對于那些坐月子的忠告很反感,覺得那些都是迷信。
比如現在大多數越南媽媽,就覺得如果老在房里待著悶就出去溜達。
可以隨心所欲地吃東西,包括冷的食物還有喝蔬菜湯。
環境要保持衛生清爽,所以需要經常洗澡,而這些都是傳統坐月子忌諱的事情。
不過也有一些坐完月子沒有很好護理的越南媽媽感嘆道:
年輕時候不懂事,現在感覺有后遺癥了。
許多年輕越南媽媽的祖母有多個孩子,她們的祖母生每個孩子的時候,都很注重坐月子。
所以現在越南許多老年婦女的身體比年輕媽媽的身體還好。
那西方人究竟坐不坐月子呢?
其實,早在20多年前,英國還是有「坐月子」的說法。
比如要求母親生完小孩后,好好休息10天。
但「坐月子」并不能稱為一種習俗,而今更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甚至有人認為坐月子是迷信。
有理性的英國媽媽認為,坐月子算不上迷信,那只是一種習慣或者傳統。
因為關于坐月子的護理知識,是不能得到事實和科學支持的。
多數英國媽媽認為原先之所以有「坐月子」這樣的傳統,可能是由于以前的醫療水平比較低。
平常生活的營養也不足,所以在生產后就得好好照顧婦女的生活與起居。
然而,由于時代和科技的發展,醫療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人們營養更好了,身體更強壯了,那麼一些傳統做法就可能不靈了。
目前在英國,母親生下小孩后,醫生對于母親的休息和飲食沒有任何特別的限制和建議。
當然如果母親本身體質虛弱那是另當別論,而這可能只是個別現象。
也有一些英國媽媽認為,母親剛剛生完小孩是絕對需要好好休息、好好被照顧的。
許多英國媽媽在生第—個小孩的時候,由于沒有人照顧,—個人得干好多事情。
結果身體一直不好,經常光顧醫院,經過兩年的時間才覺得緩過來。
有了這樣的教訓,有些英國媽媽就在生第二個小孩開始注重產后護理。
也有許多英國媽媽羨慕中國有坐月子的傳統,并隨之效仿。
如果說西方人由于身體強壯而不坐月子,那黑人的身體不是更強壯嗎?
這樣推測,那非洲是應該不會有坐月子的習俗了。
但是通過調查,發現黑人原來也有「坐月子」的說法。
看來這不僅僅是與個人的身體狀況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密切相關。
在加納,坐月子的女性一般需要注意三點:
一是三個月之內不能過「[夫·妻·生·活]」;
二是新媽媽要吃催奶的食物;
三是生下寶寶后,對于新媽媽也是建議在家里待著,一星期后再出去。
但是他們沒有不能吃生冷食物的忌諱。
令人驚奇地是,在加納,坐月子期間,新媽媽必須洗澡。
而且可以是用冷水洗澡,當然建議是泡在熱水里。
這大概是為了衛生,與中國一個多月不能洗澡的習俗是截然相反的。
由此看來,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的身體狀況會決定妳究竟坐月子還是不坐月子。
坐月子的習俗固然有存在的理由,新時代的女性當然不必拘泥于傳統不放。
但是也不能全然不聽老人的「現身說法」,應該運用更科學的知識來指導月子里的生活。
在德國,孩子一被接生出來,護士就把孩子連母親統統擦洗一遍。
孩子出生后,醫院會送給每個新媽媽一小瓶酒,據說有催奶的功效。
媽媽只要自己能走動了,就一定會親自推著兒童車帶孩子出去散步。
她們主張一切都如從前一樣正常地生活
大多數德國夫婦認為,生孩子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上一輩沒有關系。
所以上一輩老人沒有義務來為妳服務,說到伺候月子,就只能指望丈夫了。
歐美地區的人喜愛飲用冰水,認為溫水不可口。
所以產婦也喝冰水,吃冰淇淋、冰塊。
在美國,剛下手術台,護士就會把冰水遞過來。
產科大夫會讓產婦坐在冰袋上,以使因分娩而撕裂的傷口盡快消腫。
因為如果不坐在冰袋上傷口要腫一個星期。
醫生要求產婦在嬰兒出生6小時后必須下床活動,以利于產婦的身體復原及傷口愈合。
產后第二天產婦就像平時一樣洗澡,第三天就把小家伙放在籃子里面拎著到處逛了。
產后一星期下水游泳,兩星期后上班工作的大有人在。
中國對于坐月子是看得很重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規矩。
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
日本的產婦刷牙、洗臉、洗手都是用自來水。
如果有產婦[乳.房]脹痛,護士一般都用冰袋敷。
而在我國,冷的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更別說冰袋了。
在我國按照傳統的說法,月子里不能吃水果和冷的東西。
但是在日本頓頓都有水果的,而且還有冰蘋果、冰牛奶,還提供冰茶。
月子里的營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日本,大家都很重視。
日本的醫院里負責三餐,有專門的營養師給配餐。
主要的食物就是米飯和醬湯,葷菜有時候是肉,有時候是魚,也有蔬菜、水果和牛奶。
下午有一頓下午茶,喂母乳的媽媽,晚上還有點心。
中國人講究月子里不能見風,要穿長袖長褲什麼的。
在日本產婦都是穿一件半長的睡裙,很少看見有人穿長褲穿襪子。
日本的新媽媽出院的時候都是一身短夏裝,光著腳穿涼鞋。
還有許多產婦夏天洗完澡出來就直接對著電扇吹。
這在中國,大概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日本,出院后一周,就可以帶著孩子去醫院復診。
許多日本媽媽在產后兩三周就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無需特別的「坐月子」。